2008年9月11日,是中国乳业的“9·11”。由于三鹿婴幼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,导致食用者发生肾结石病症。“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”在9月11日被彻底曝光。三鹿集团倒下了,许多大型奶企纷纷因自己的产品有染而失去了叱咤风云的底气,外国奶粉做原料的降价进来,做品牌的涨价上市,总之,左右逢源,如鱼得水。
中国乳业的畸形发展为这场产业大地震早已埋下伏笔,产业摩擦终于撞出了地光。对于乳业来说,“灾后重建”就是进行产业定位,建立管理体系,形成经济秩序,确保质量安全。2008年9月,国家质检总局公布,取消检出三聚氰胺的中国名牌乳品企业国家免检资格;停止实行食品类生产企业出口食品免检;不再办理与企业和产品有关的名牌评选活动。10月,农业部和国家工商总局共同制定《生鲜乳购销合同(示范文本)》,明确生鲜乳交易的数量、质量、价格、计价标准和违约责任等。11月,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13个部门制定的《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》,推出了奶业发展的联动综合措施。农业部颁布了《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》,规范了生鲜乳生产、收购、贮存、运输、出售活动。今年,《食品安全法》正式实施。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发布了《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(2009年修订)》。商务部调整了《实行进口报告管理的大宗农产品目录》,对乳制品实行进口管理。卫生部牵头成立了乳品质量安全标准工作协调小组,并制定了《完善乳品质量安全标准工作方案》,乳品安全标准等一系列法规与标准正在制修订中。
整顿快速有效。2008年9月,农业部启动了全国奶站专项整治行动,将所有奶站纳入监管。10月,工信部会同质检、工商颁布了《乳制品行业整顿和规范工作方案》,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乳制品行业整顿和规范工作。各地各级政府纷纷出台财政扶持政策,鼓励发展规模养殖。乳企加强了对奶源、生产加工和产品检测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,在养殖、收购、加工、运输、销售等全链条的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高。农业部今年组织的全国第一次生鲜乳质量安全检测结果显示,29个省区市的2259个生鲜乳收购站、1114台运输车的3373批次样品的三聚氰胺含量全部符合临时管理限量值的规定,合格率为100%。国家质检总局对乳制品进行了多次三聚氰胺抽样检测,均符合相应的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规定。今年1~7月,全国乳制品行业产值已恢复“三聚氰胺”事件前的90%,全国乳品企业总数已从730家增至832家。
我们付出的代价本不该这么大。2006年以来,我国奶牛养殖效益大幅度下降,部分奶牛养殖户亏损,个别地区出现杀牛倒奶现象。业内专家分析原因时指出: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奶牛养殖方式较为落后,原料奶定价机制不合理,加工企业恶性竞争,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,市场开拓不力。2007年9月,国务院就下发了《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》,提出:我国奶业经过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后,正处在从单纯的数量扩张向整体优化结构、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转变的关键时期。各地区、各部门要主动顺应这一趋势,真抓实干,努力把我国奶业发展推向新阶段。促进奶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在地方人民政府。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,密切配合,加强指导。
如果2007年的9月各地各部门就开始行动,也许就不会有2008年中国乳业的“9·11”了。但大乱若能达到大治,也算没有白乱。据乳制品工业协会调查,目前,企业的原料乳全部来源于自办牧场、合作牧场和经过资质认定的有经营许可证的收奶站;国内所有乳制品加工企业购置了快速检验设备,对进厂原料乳实行批批检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