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暑期档,“搭车”《变形金刚2》播放的广告多达30条,长达22分钟,惹得影迷怨气冲天——
暑期结束十多天了,盘点电影暑期档,今年的“人气王”是《变形金刚2》,它从中国市场卷走了4.2亿元的票房。不过,许多人更关注它创下的另一个纪录,一个让影迷大倒胃口的纪录——据统计,在放映厅熄灯后,《变形金刚2》最多可在放映前“搭车”播放3段电影预告片和30条商品广告片,总耗时长达22分钟,简直是没完没了!
记者前一阵走访了沪上多家影院,发现《特种部队》、《麦兜响当当》等热门影片的贴片广告一般10条左右,时长5至10分钟不等;而一些相对冷门的电影,贴片广告相对少些,有的甚至一个没有。业内人士告诉记者,像《变形金刚2》这样连放20多分钟贴片广告的“异常”,一年中大概会出现5次,集中在暑期档和贺岁档。
贴片广告“钱景”可观
所谓电影贴片广告,就是将商品广告短片直接植入某部电影的拷贝,在正片开场前上映,也称随片广告。
据说贴片广告的传播效果一流:当影院变得一片漆黑,亮晃晃的银幕成为所有人视线的聚焦点,广告到达率可接近100%,而且此时没啥干扰信息,观众注意力集中。所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,美国的电影贴片广告收入逐年迅速增长。在我国,随着中影公司从1994年开始引进国外大片,便委托广告公司进行此类广告的招标;1995年,杭州在放映《真实的谎言》时,贴片广告出现;2001年,中影推出“10部大片随片广告竞标”,把这事儿往大里搞了。
据了解,贴片广告一般按照实际放映场次结算,放一场(30秒)大致收取20-40元。以《变形金刚2》为例,上海数十家主流影院一个月的放映总量能达到5000多场,按每条每场的广告投放价格20元、1场播放30条广告计算,总收入能达到300万元。如此可观的“钱景”,自然吊足了电影出品方、发行方、院线和广告商的胃口。
商家偏爱“搭车”大片
同样很自然地,投放广告的商家偏爱“搭车”大片,因为观众群庞大。大片一般在全国800-1000家影院上映,放映期长达70-80天。
1998年,《泰坦尼克号》在中国上映,搭载的广告到达率据称高达92.1%;2002年,做电影《英雄》贴片广告的品牌有20个,收得广告费2000多万元。近两年,这个纪录屡屡被刷新,几乎每部被热捧的电影都拿贴片广告当“开胃菜”,而且越是大片,贴片广告占用的时间越短不了。《功夫之王》、《007:大破量子危机》放映时,贴片广告时长10至15分钟;国产大片《英雄》、《满城尽带黄金甲》的贴片广告,耗时超过了15分钟;等到《赤壁(下)》登上大银幕,“搭车”广告长度已直奔20分钟。
不少观众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,只要看“大片”,迟到5分钟、10分钟根本不着急:它们前面一定有很长的广告时间,不用担心看不着正片开头。
6分钟、10条才合适
越来越长的贴片广告,惹得争议四起。2002年《英雄》上映时,杭州一位律师被长达十几分钟的贴片广告激怒,将电影院和出品方告上法庭,指责电影院在《英雄》前猛放广告而未作任何明示,侵犯了他的权益。最后法院判这位律师观众胜诉,理由是“侵犯了观众的知情权”。
其实,投放广告的商家也反对把贴片广告的播映时间搞得太长,因为有损广告效果——根据相关调研,6分钟左右的时长才是合适的。调研数据显示,80%的电影观众在正片放映前5-8分钟进场,所以贴近正片开映的前6分钟时间里,贴片广告的到达率平均可达78%;而且,观众能记住的信息有限,因此广告数量应以10条为上限。
坐进影院,看电影前还要“被看”没完没了的广告。这“贴片广告”,到底是“开胃菜”还是“催吐剂”?